【竞相出彩献百年】丁永祥:守护千古遗韵,孕育桃李芬芳

发布时间:2022-08-22浏览次数:102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200667日,在中国第一个国家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河南省武陟县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丁永祥教授的策划指导下正式成立。那天,冯丈村热闹非凡,老少乡亲们拿出埋藏箱底多年的表演服装,尽情演绎着各自的“拿手好戏”,怀梆、旱船、踩高跷、哼小车、舞狮子等传统节目竞相亮相。

“知识分子不能只躲在象牙之塔中,还要关心国家命运,以社会需要为己任。”在丁永祥眼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是“社会需要”。冯丈村只是一个起点,直到如今,丁永祥仍然义无反顾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道路上奔波着。

 

结缘非遗 奉献社会

1987年,大学毕业后,丁永祥来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2005年,丁永祥参加了国家组织的一项对外交流项目,前往日本的立正大学学习。

在日本学习过程中,丁永祥发现日本对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在流传了几百年的文化节上,人们穿着传统服饰牵着花车游行、演奏戏曲,节日上还有很多年轻人的身影。日本不少地方还保存着具有唐代风格的建筑、古老的寺庙等,而这些东西在中国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丁永祥感到一种巨大的危机感。

“时代发展很快,如今很多地区正在经历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应该有两层含义,一个是精神现代化,一个是物质现代化。物质现代化要追求技术的创新,而精神现代化追求的是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丁永祥感慨道,“我们国家是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有大量珍贵的资源,更应该做好传承与保护。”

于是,从日本回国后的丁永祥决心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付出自己毕生所学,并打算从老家武陟县冯丈村的怀梆艺术入手。该怀梆剧团在“文革”期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所有的戏服和道具都被烧毁,健在的怀梆艺人也只有五六个,还面临资金设备短缺等难题。丁永祥回到村子后,立即召集老艺人们到自己家中开会,“那晚大家非常激动,争相发表各自的看法,决心要重建怀梆剧团。”丁永祥说。

在冯丈村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挂牌仪式上,怀梆剧团团长老泪纵横:“这是怀梆剧团停演40多年后,迎来的首次表演,我们高兴啊……”作为中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其成立在当地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焦作市、省非遗中心相关领导参加了挂牌仪式,新华网、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也进行了跟踪报道。

冯丈村在丁永祥的指导下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怀梆、哼小车、火神祭祀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冯丈村成为全省拥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村庄。期间,丁永祥带领着村民们举办农民文化节、怀梆擂台赛、哼小车比赛等活动,有效推动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央电视台曾专程到该村拍摄专题片《乡村非遗秀》,播出后引起社会轰动。冯丈村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除武陟县之外,丁永祥等人还在新乡、卫辉、长垣等地帮助非遗传承团体发展,帮助二股弦、柳位高跷等十几个项目成功申报了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丁永祥帮助基层撰写申报材料、策划农民文化节、指导项目保护、捐助艺人和剧团、激励即将散班的非遗传承团体重新参加活动等,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贴了不少钱,但他义无反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虽然家里并不宽裕,但家人充分理解和支持丁永祥的选择,他们多次参与帮助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丁永祥的老母亲还亲自到剧团捐钱捐物。谈及丁永祥的付出,艺人们都十分感动:“要不是丁教授,咱这剧团可弄不成。啥时候都不能忘了丁教授!”

近年来,丁永祥积极探索保护非遗的新途径,先后参与新乡市九莲山景区服务有限公司、新乡东圣旅游公司、焦作尚林国际旅游地产公司等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在项目策划、论证、活动实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丁永祥还多次与河南文化产业研究院、新乡市文化局、濮阳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合作,策划非遗生产性保护,为非遗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初心如磐 笃行致远

“校园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让非遗走进大学校园,能让更多青少年感受、接触、了解非遗文化,同时吸引更多青少年热爱与投身非遗事业,解决非遗传承后继乏人的迫切问题。”丁永祥说。

20069月,在丁永祥的指导下,河南师范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以下简称“非遗协会”),至今已有数千名学生加入该协会。

多年来,非遗协会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暑期非遗实践、传统才艺培训等活动,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由此获得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百强社团等多项荣誉称号;协会组织开展的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被教育部、光明日报社等评为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

“协会每年开展非遗宣传、调研、影视观摩、非遗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还会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校园开展知识讲座、安排演出,让同学们有机会切身感受非遗文化的力量。”非遗协会前任会长、2017级文学院的申明杰介绍,协会还会面向全校长期举办大学生传统才艺培训班,教学内容包括京剧、怀梆、豫剧、剪纸、布贴画、面塑、香包等。”

非遗协会创建初期,会在每年的全国文化遗产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即邀请民间艺人和艺术团到校园内表演。

20096月,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开幕式结束不到十分钟,开始电闪雷鸣,即刻大雨倾盆而至。可是舞台、道具、演员都已准备就绪,围观的大学生也不愿遗憾离去,艺人们就顶着大雨登台演出,为师大学子奉献了一场经典的文化盛宴。

2020年以来,受疫情影响,校园内线下活动数量不断减少。为坚守传承文化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月采取了“线上+线下的形式进行,十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一个月内陆续亮相,向在校大学生全面展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抖音、B站等平台的直播间里,同学们不断发弹幕为表演者加油助威,热情不减。

从最初的“文化遗产活动日”到“文化遗产活动周”再到如今的“文化遗产活动月”,该活动历经了十几年的风雨。非遗活动周期不断加长的背后,是非遗文化影响的不断扩大。

非遗需要的不只是保护,将其传承下去同样是重中之重。在开展非遗进校园和有关非遗文化教育之外,丁永祥还积极组织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非遗调研和服务工作。

2016年,协会的调研小组前往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冯翊村进行“两家闲”的抢救工作。“两家闲”是拥有独特方言唱词、唱腔的地方戏曲,在河南省沁阳市及周边已流传了上百年。

“我们当时的任务是把已经泛黄破损、字迹模糊的手抄剧本,逐字逐句整理录入电脑。”实践队成员、2014级文学院学生任贤对抢救“两家闲”的暑期社会实践记忆犹新。

河南师范大学师生的到来,让村里的老艺人们看到了希望。任贤和同学们并没有满足于把资料录入电脑,而是在一个月时间里学会了一出戏。一个月后,同学们的演出得到了村里人的称赞。随后,师生们不仅把两家闲带回了校园,还主动与景区和演出单位联系,帮助两家闲剧团找演出机会。

调研组的大学生们从一点一滴学起,感受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接过传承非遗文化的接力棒,继续向前奔跑。

二股弦老艺人丁长胜说:“没有河南师大师生的帮助,二股弦早就消失了。”大司马二股弦是全国仅剩一个剧团的稀有剧种。由于生存困难,大司马二股弦剧团本想在2006年冬天解散。后来在丁永祥的帮助下,二股弦的艺人们重振精神,积极开展剧目传承、剧本整理和音像资料抢救等工作,最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8年至今,丁永祥带领着团队成员坚持奔走在民间,对中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记录文字资料三百多万字,拍摄相关文物、表演、艺人等资料照片近两万张,录音录像近两万分钟,收集整理民间戏曲剧本300多本,抢救了大量珍贵的资料,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由于丁永祥在非遗保护与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戏曲研究方向)、河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等省级科研基地成功获批并落户河南师范大学。丁永祥也先后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

 


诲人不倦 桃李满园

丁永祥是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奔走在乡间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传道受业解惑的高校教师。他始终坚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准则,重视自身的修养,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努力做到以高尚的道德影响学生、以积极的行为带动学生。

几十年来丁永祥倾心于教学,教过美学概论、文学概论、西方文论、文化研究导论等近十门课程。他对自己的教学要求很严格,每一门课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他的课堂既严肃有深度,又生动活泼充满情趣,因此深受学生们喜爱。丁永祥在学校教学评估和学生评教中多次获得优秀,并获得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河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工作突出贡献个人、优秀教学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光荣称号。

“刚入校时,丁老师就问我最近读了哪些书,让我谈谈读书的感受。老师认为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做好学问,必须要多读书、多读文献。现在我们每两周要做一次读书汇报,总结阶段所学。”2021级硕士研究生郭歌回忆着第一次见到导师丁永祥时的情景,“做事认真,说话严肃”是她对丁永祥的初印象。

丁永祥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方式,他在课堂上以引导的方式教学,根据课题为学生们布置任务,让学生们在课下独立查阅资料学习并做成PPT,再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解、谈论自己的想法。丁永祥再根据学生们展示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指出不足并耐心指导。“丁老师独特的教学方式引导我们深入思考,避免学习浮于表面。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我们学业的关心激励着我们追逐他的脚步不断进步。”2020级硕士研究生王露霞评价道。

丁永祥在课堂上不仅会教学生们专业知识,还带着他们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真谛。在文化课上,丁永祥会为学生们准备茶具,大家一起品茶、谈心,茶香氤氲,思维的灵气四溢,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愈发浓厚。有时一天的课程结束后,丁永祥会带着学生们在校园操场上伴着夕阳打羽毛球、散步,说说笑笑,像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因为春天吃荠菜养生,丁永祥便和学生们一起去卫河边上挖荠菜,然后动手包成猪肉荠菜馅饺子吃。

丁永祥对待学生像家人一般的关怀给他的学生、2020级硕士研究生杜冰洁的心中留下温暖的印记。去年暑假杜冰洁和一位学姐留校学习,不巧遇上了洪水,她们被困在断水又断电的学校里,丁永祥知道后十分担心并且主动邀请她们去自己家中暂住。“丁老师虽然很忙,但只要学生们需要他,他便会其尽所能地帮助我们。”杜冰洁心中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丁永祥还承担了大量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和教育实习等指导工作。经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国家级项目资助,其中一名叫庞倩的学生还获得了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金奖。丁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包括其他学院甚至外校的学生,丁永祥都热情地一一为他们答疑解惑。

除此之外,丁永祥也很关心和支持学生们的创新创业工作。申明杰进入师大的第一个暑假,就被丁永祥推荐到郑州的一个非遗公司,“我在那里学到了很多非遗产业化的知识,极大地扩展了我的思路。”申明杰说道,“非遗社团在丁老师指导下延伸出来的创新创业项目,在系列比赛中都获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

河南振艺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于俊魁,曾是河南师范大学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于俊魁任会长期间接触了很多老艺人,也学习了不少非遗知识。在社团活动课上他认真跟老师学习剪纸、唱戏,私下里还会坐几个小时的公交车去拜访老师求学。在老师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对非遗的顽强守护精神的感召下,于俊魁对非遗的兴趣日益浓烈,并下定决心为非遗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光与热,从师大毕业后他便开始自主创业。于俊魁创办的河南振艺非遗文化有限公司以“振兴民族工艺,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为理念,既提供各式各样的传统手工工艺品,又包罗众多动态非遗项目。于俊魁以自己的方式让非遗回归生活,也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非遗,一睹非遗的芳华。

不管在三尺讲台,还是在田间小路,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丁永祥始终坚持为非遗事业奉献终生,他用青年一般的热血和对非遗的一腔热爱感染着一届届学子,鼓舞学子们在这条道路上赓续前行。桃李芬芳满天下,非遗的火种在一代代传承中越燃越旺。


  


人物简介:

丁永祥,男,1965年生,汉族,河南武陟人,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河南师大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艺美学教学和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怀梆文化生态研究》等著作8部,多次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奖励。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曾指导成立全国第一个农民非遗保护中心、第一个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指导的“河南师大非遗协会”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全国百强学生社团”等荣誉称号。主持的非遗教育系列活动获全国“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示范项目”。相关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大公报等媒体多次报道。

(党委宣传部 刘吉磊 大学生记者 陈小丽 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