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崔应贤:赤诚浇新花 丹心映日月

发布时间:2022-08-13浏览次数:93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学术没有退休这一说。”这是崔应贤常说的一句话,退而不休,也是他真实的写照。砥志研思、白首穷经,几十年如一日探索着语言文字的魅力;幽默风趣、待人随和,“接地气儿”是同事和学生给他“贴”上的独特标签;诲人不倦,润物细无声,集严谨与活泼于三尺讲台。壮心未与年俱老,崔应贤一直在追求科学、实现社会价值的路上。


做学问“一要刻苦,二是思维得活跃”

像崔应贤老师这样的年纪,可以说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立并成长的一代人:不管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文革”,都先后经历过;高中毕业那时候没有高考一说,只好回乡当农民。“辉县人民干得好”的阶段,又恰恰让他给赶上了!长期的艰苦的生产实践历程,砥砺着他逐步养成顽强、坚定的性格。

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对文学情有独钟、想着当创作家的崔应贤考上了郑州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进入大学后,在浓厚且自由的学术研究氛围熏陶下,大二还想着现代文学的他,大三时慢慢走上探索语言之路,大四便在《郑州大学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当了五年农民,写作欲望比较强,这对后边的研究也大有好处。”谈及当初为何会走上科研这条路,崔应贤这样说。

大学本科学习中,除了学术论文写作,崔应贤也涉猎新闻报道,大三时还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过人物通讯。崔应贤也是对这段经历调侃说,“多杂,你说好玩儿不?幼稚、青涩,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是正常的,但要敢于尝试,到末了才能选准最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杂!这似乎就是崔应贤的风格,此“杂”,却杂而有序!语法学、修辞学、词汇学、语义学......他总不会满足于其中的某一个,而是把主攻方向向外辐射,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

人类怎么有这么大的创造力,建立了现代的整套的科学体系,生产力发展的势头这么猛,凭什么来取得的?追溯的结果是物理、化学、生物。那么物理、化学、生物怎么建立起来的,追溯的结果是数学。数学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靠的是概念、术语、定理。然而像数学里边的素数、整数、分数等,其实它们的内涵并不清晰。所以科学的根基——数学建立的基础,要仰仗的是语言学概念,结果语言学它本身的内涵也并不清晰。所以最后要研究具体哲学,就是语言哲学,这就叫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崔应贤介绍道。

“没有的东西,我们照样能够创造这样的词,并且赋予它特定的意义,这就是语言哲学。”崔应贤说,语言学到最终是语言哲学,就是语义学。今年,他将语言学与哲学相结合,即将完成新著作《先秦诸子语言哲学概观》。

“学科之间的打破,会让人们的思想更活跃。”在崔应贤看来,研究语言学,思维得活跃,得有灵性,得有敏感性,得积累。

“还得刻苦。”在编写《现代汉语》教材时,他坚持到腊月二十九晚上,从年初到年末,全身心投入到研究领域孜孜不倦。他笑着说,“科研得坚持,咬着牙。”

  


甘为孺子育英才 克勤尽力细心栽

“科研和教学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但作为老师,我对自己的定位始终先是教师,再是科研工作者,科研也是要为教学服务的。”不像专业研究员会选择扎身于某个特定的方向,教师是要服务教学教育的,如果只是“单打一”,好的研究方向对学生教学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效果。

教师教育要求教师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对此崔应贤建议,教师得有主攻方向,然后再向其他学科拓展。“为学生着想,内容得丰厚,面要宽。”语法出身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正是这样做的,对文字、方言等也在不断学习,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崔教授在教学中特别不拘一格,课堂上教授的内容源于书本但又不限于此,会有很多书本外的知识拓展。”作为同事,文学院教师刘丞在刚入职的时候,经常听崔老师的课。在他看来,崔应贤讲的内容出自书本又高于书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能引发思考。

已经退休了的崔应贤,选择退而不休,目前仍坚持每届带两个研究生,并承担国际汉语教育的博士生课程,每周上六节课。“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不断注入新内容,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促进,要保持自己的学术不衰老。”

为了让研究生更好地把知识理论转化成学术能力,研究生一入校,崔应贤便让他们养成写学术日记的习惯。“文学和语言就是要落在笔上,文学院的‘听说读写’最终落在‘写’上,不写可不行啊!写,不是单靠课上教出来的,是要自己努力写出来的。”在他的影响下,不少人都考上了博士继续做学问,一批又一批学子在语法学、语汇学等学术领域发光发热。

“咱们师大的学生都十分朴实、勤奋、好学,和他们在待一起,我觉得很幸福。”他深爱教师这个职业。

“崔老师常常告诉我们要多做实事,不能只讲空话。”作为崔老师带的第一批研究生,文学院2004级研究生张恒君始终记得崔老师的教诲与关怀,在研究生阶段便发表了七篇论文,其中有两篇都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上。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在崔老师的言传身教之下,我选择回到河师大成为一名老师,成为一个像崔老师一样的人。”张恒君回忆起老师对她的影响时,依旧充满感恩。“崔老师是在我人生重要阶段中指引我的导师,他帮助我、引导我,可以说没有崔老师,就没有现在的我。”如今的她在文学院任教,像曾经的老师一样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万里丹山路,还会有人继续走下去,一代又一代的雏凤也将继续传承。崔应贤深耕数十载,一直坚守在育人的岗位上,在三尺讲台上薪火相传。

  


追欢犹可勉 徂岁不须惊

写,也是崔应贤一直坚持的事情,用他的话来说,“不写,就是社会生命的结束。”在他看来,人就是一个社会动物,一旦不做创造性、社会性的劳动了,那么便只剩下生物人了。

崔应贤说:“学术要想学好,必须首先锻炼好身体。”除了写,几十年来,每天清早他坚持跑步十公里。今年感觉腿脚似乎有些不便,于是便换了锻炼方式,仍然坚持锻炼不动摇。“遵循唯物主义,锻炼能坚持到什么份上就坚持到什么份上。”他笑着说。坚持锻炼也让他精气神特别足,身边的人都说他特显年轻!

“这可不是空着脑袋傻乎乎的跑嘞!”崔应贤的跑步可不简单,“其实走着路都会思考的,清早空气新鲜,头脑清醒,我刚好想想学术方面、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别人不琢磨的时候,你得琢磨啊。身在宝山要识宝,语言学就是这样的,所有的问题都能研究。”把科研融入生活中,处处思考皆学问。

“崔老师身体很好,注重锻炼。他锻炼时发现人总是逆时针跑步,因为人总是会把自己脆弱的地方保护起来,把强大的地方展示出来。”在张恒君的眼中,她的老师幽默风趣,“又会学又会玩”。

生活中的他,总是待人随和。“每次碰见时还没来得及和他打招呼,他就已经和你打招呼了,一点架子都没有。”刘丞说,在进行教学科研探讨、课题申报方面,特别是在国家级课题申报和论证过程中都会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

前行不止,孳孳不息。2022年3月崔应贤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认真负责鉴定专家,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专家。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治学态度在他身上一直显现。

年近古稀,身边的人会劝他歇一歇,但崔应贤却说,“学术没有退休这一说。不能松懈,一松懈就没意思了,都变老了。学术精神就是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产生新思想。”

在师大教书30多年,崔应贤表示自己的一生与学校紧密相连。2023年师大将迎来百年诞辰,他祝愿学校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希望学生的思想可以更加活跃,能够更快进入自己的角色。只顾埋头坐“冷板凳”,会失去灵气。“看问题要看本质,要注意灵活性与制约性的统一。”他对学生建议。

“语言学,我仍然对它忠贞不移。每写一些文章,每得出一个新的认识,都是能够站得住脚的,这让我感觉很欣慰,也是让我感觉着踏实的地方。科学才是最高级境界方面的美。”崔应贤说。

回顾过去,崔应贤一生在追寻着社会生命的价值,也在用一生诠释着社会生命。

人物简介:

崔应贤,1955年生,河南辉县人,教授,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1977-1981年在郑州大学中文系学习(本科)。1993年被评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3项,国家级视频公开课1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部。出版著作12部,在《中国语文》《语言教学与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5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党委宣传部 高 飞 大学生记者 王思琪 龚雨佳 董艺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