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科研工作者们的殷殷嘱托,也是李少辅几十年来科研道路上一直坚守的初心。于求学,严谨细致、不断求索是他的学术态度;于科研,吃苦耐劳、坚毅不拔是他的工匠精神;于教学,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是他的育人风格。数学的严谨周密与师者的儒雅俊逸相结合,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光荣的使命。
笃行不怠成远志
西席如烛,师德如光。走进李少辅的家,迎面而来的是一位慈祥的长者,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不大的书房,书香四溢,满满的书籍,有些已微微发黄。回想起自己在师大求学,工作的过往,李老师满面笑意,娓娓道来。
1955年,李少辅凭借优异的高考成绩进入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数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学科,它有很多深奥之处需要去探索。”李少辅说道。于是,在各科成绩都十分优秀的情况下,出于内心深处对数学的热爱,李少辅选择进入数学系学习。
李少辅成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虽然不高,却一向对他要求严格。“小时候,父亲要求我每天练一页毛笔字,练不完不许睡觉。”这样的严格要求不仅成就了他的一手好字,也为李少辅日后科研道路上严格的自我要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父亲不论对待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细致,只要是他认定的事,他都会深入投入,研究透彻。”这是李少辅的子女们对他的评价。闷热的阳台上放着一桌一椅,厚厚一摞笔记本摆放其上,李少辅静静坐着看书,头顶上悬挂着的灯是他亲手安装的,额头上满是汗水却浑然不知。“小的时候,父亲这一幕专心研读的情景使我印象深刻。”
1958年,李少辅留校工作“我刚留校时,给黄敦慈教授当助教。有一次,黄老师上课,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板演一道题的解题过程。黄老师说过程有错误,问全班同学错在哪?大家都答不上来。黄老师问我,我也不知道错在哪。最后才知道,错在标点符号。”李少辅回忆道,“黄敦慈教授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鞭策着我,在教学、科研上向黄教授看齐。”从教几十载,李少辅都是提前十分钟到教室,他的教案总是与时俱进,力求将乏味的课堂上出特色,上出精彩。
2001年9月,65岁的李少辅正式退休。退下来的李少辅,并没有闲着,时刻关心着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发展。积极参与学院院志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素材和历史资料。2018年,经过几代数学人的不懈努力,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时任院党委书记刘文安第一时间给李少辅打去电话。“得知这个消息后,我激动地彻夜难眠。”李少辅笑着讲道。
矢志不渝攀高峰
“科研是要联系实际的,要接地气儿。”做学术研究多年,李少辅始终坚守这样的初心。1960年,李少辅带领学生到河南省气象台做数学与气象预报相结合的研究工作,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李少辅一行人曾多次前往武汉进行技术交流和学习,由于设施较为落后,实验中的数据都是团队用算盘一点点敲出来的,“最后我们担心数据的准确性,就再次前往武汉借用计算机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正确,当时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一直以来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李少辅感慨道。
最终,应用随机过程中的马尔可夫链理论做中短期气象预报,形成了“研究大气环流演变规律的马尔科夫链方法”。应用此方法,河南省气象台于该年冬天首次报准了“初雪”,河南省气象台与也我校数学系建立了统计气象预报科研基地。
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是李少辅一贯坚持的做法。“理论就是要为实践服务的,只有这样才站得住脚。”1971年,中央气象台在全国气象系统推广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气象中长期预报,邀请李少辅教授主讲概率统计方法气象预报课程。
李少辅曾先后主持“新乡地区五百年旱涝史分析”等科研项目。1976年,李少辅与黄河水利委员会合作 “黄河年最大洪峰超长期预报” 项目,在整理黄河之水最大洪峰的材料时,为了更加全面地进行研究,李少辅与团队前往各个县采集其县志。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于1978年河南省首届科学大会上获得“河南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
1986年10月—1987年10月,年过五旬的李少辅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和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陈木法教授相识,1990年与陈木法院士合作在概率论顶尖国际期刊Annals of Probability 发表学术论文Coupling Methods for Multidimenssional Diffusion Processes,被美国数理统计学会接纳为gift会员。1992年起,李少辅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李少辅再次出发,到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
在国外做访问学者时,语言障碍一直是横在李少辅面前的难题,为了获得更高质量的交流,李少辅曾“恶补”英语,时常向同伴求教。“好在还是有些成效的,没有耽误我们前去访问的目的”,回国后,李少辅也保留了学习英语、经常阅读英文书籍的习惯。
“去国外几遭,我发现国内的数学研究与国外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也清楚了数学的理论是一定要加强的,于是便着手编写相关教材”。之后,李少辅根据学生的特点,先后编写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册概率论》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下册数理统计》,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0年,李少辅又主编了《概率论》教材,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原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院士为该教材作序,“该书在初等概率的框架下做了一些改革尝试,融入了一些现代概率论的概念与观点,对初等概率的一些概念作了进一步深化,这本书突出了代理直观,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现代概率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该教材在多所高校被广泛使用。
倾尽丹心育桃李
“听李老师讲数学课,总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尤其是听他讲过概率论后,我便对概率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我在研究生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想起李少辅教授有趣的课堂,我校原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院长苗雨感叹道,“虽然数学有很多基础性、理论性的知识,但是李老师的课从不枯燥。”
李少辅在课堂上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认为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积极思考,独立探究,为此提出了“发现式教学法”,并在实践教学中予以推广。“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忙起来,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更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李少辅介绍道。
“我读大二时,李老师给我们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那时候李老师刚退休返聘,神采奕奕、温文尔雅。当时的教室在西校区的老二号楼,没有多媒体设备,只有黑板。每次上课,李老师都衣着整洁,提着一个黑色手提包,里面装着手写教案,提前来到教室。课堂上,他总是一丝不苟、条理清晰地在黑板上写着流畅工整的板书。”数学系97级本科生,现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副院长黄广月回想起当年求学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李老师讲课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传授和训练。再难的问题,他都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明背后的数学原理和方法。这使我觉得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严谨有趣的。后来,我在准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继承和发扬了李老师的这套方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原数学系98级本科生,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晓动情地说。
“如沐春风,如饮甘甜”是李少辅教过的历届学生的共同感受。他的课一直以来都是座无虚席,在学生中享有极高的美誉度。“不管用啥方法,把学生教会才是硬道理。”在李少辅看来,大道至简,教会学生就是他一辈子的教学理念。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青年教师申华磊,2016年博士毕业后,想做机器学习领域偏理论方向的研究,需要补充数学知识。自学了几个月的数学,进展缓慢,就抱着几本厚厚的英文原版数学书,去找李少辅。当时李老师已年近80岁,但是依旧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能直接看懂这些英文书籍。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每隔一两周,他都工工整整地在裁好的白纸上,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和申博士讨论交流。“每当我流露出畏难情绪时,他总鼓励我拓展思路、耐得住寂寞、勇攀科研高峰!后来,我把这段往事讲给在国外名校做科研的朋友们时,他们都很钦佩师大竟有李老师这样学识渊博、造诣精深的学者和前辈”,回想起和李少辅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申华磊的眼眶有些湿润。
“成为一名老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很快乐陪伴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成长,很骄傲看着他们从迷茫走向成功,从校园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发光发热。当他们向我汇报他们的成就时,我比自己得奖还开心。”赤诚之心为学子,如今的李少辅已是桃李满天下,他曾先后培养出英国曼切斯特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张土生,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韩东等一批优秀学生。
说起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嘱托,李少辅充满希望和关切。“这个时代的脚步很快,年轻人要按照自己的步伐好好前进,不要被轻易诱惑,也不要总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先夯实自己的基础,地基打牢了,楼才能越建越高。去做那些真正有用的、利国利民的研究,这些研究不会简单,要能耐得住性子,经得住挫折。”
岁月无言,蓦然回首翻阅往事,李少辅的每一天似乎都普通而又平凡,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这是一种来自平凡的伟大,让他在学术、科研、育人上都硕果累累。耄耋之年仍不服老,赤心未改,初心不忘,他用一生去诠释科研工作者“要做就做利国利民的研究”的实干精神,去书写一名教师“历经艰难仍不悔”的赤诚故事。
人物简介:
李少辅,河南师范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河南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高校教师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数学学科组组长。
(石晓倩 大学生记者 李昱莹 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