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韦留柱:以法为镜正气胆 精心耕耘育良才

发布时间:2023-01-20浏览次数:74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他常常说:“我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学者,教师和学者的身份让我更清楚自己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教书育人。”他就是我校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韦留柱。任教38年来,韦留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三全育人、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在教书育人中坚守理想、矢志奋斗,以法为镜、正气胆、正心诚,为培养法治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风万里 百舸争流奋楫先

1963年,韦留柱出生在河南省新密市,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韦留柱的父亲虽读过两年私塾但识字寥寥。那个年代,农村学子的求学之路可谓异常艰难,幼时,韦留柱常常因为家中拮据而倍感苦恼,但父母却从不向他提及,而是鼓励他去努力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父母的支持与厚望让他加紧步伐、奋起直追。1981年,韦留柱参加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填报志愿,这对于当时的韦留柱来说,无疑是一个人生转折点。起初,他将北京商学院放在了志愿表的第一位,后来,在一位英语老师的影响下,他又填报了提前批次录取的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由于提前批次优先录取,于是兜兜转转之下,韦留柱最终来到了新乡师范学院政教系。本科期间,韦留柱依旧“咬定学习不放松”,尽管学习压力很大,但他从未有丝毫的懈怠。大学四年内,他的成绩总排在班级前列。

19857月,韦留柱顺利毕业。由于思乡情切,当时的他想回到郑州,回到离父母较近的地方。但当时我国处于恢复高考初期,高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愈发凸显,新乡师范学院也计划从优秀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尽管当时毕业分配的可选余地很大,但是韦留柱还是决定参加学校优秀毕业选拔的试讲。

“虽然是试讲,但我一定要讲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韦留柱准备了很久。试讲当天,韦留柱拿着《资本论释义》,走到讲堂进行讲解,但没讲完就被评委老师叫停了,这对韦留柱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试讲得到了在场老师的一致好评。试讲结束后第二天,系党总支副书记把韦留柱叫来办公室说;“留柱,你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组织上需要你留校。”就这样,韦留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教师。

教学中,韦留柱不断探索,力求创新。1999年,在高校加强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育部发布最新政策:提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当时想报考的老师很多,但学校只给了三个报考名额”,韦留柱是其中之一。经过考核,韦留柱从三人当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深造。在学习期间,韦留柱刻苦钻研,虚心向周围的老师请教,积极参加各项学术活动。2002年,他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拿到了法学硕士学位,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尽管韦留柱一直工作在讲台上,但他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理解。“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多年来,他一直在备课与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围绕这些问题,他通过查找文献、学习文献、调查研究、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进而丰富教学内容。他先后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项目等各类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

韦留柱也参与到专著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当中,出版专著和教材8部。他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理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等专著和统编教材8部,先后获得了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实用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勇立潮头 与时俱进促发展

2000年左右,学校为优化学科结构、促进专业发展,决定将法学专业独立成系。升任法律系副主任的韦留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要和院里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将河南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开办得有声有色,在河南站稳脚跟。结合当时法律系面临的人才不足、站脚不稳等形势,他明确了办学的基本思路:立足专业实际,坚持“以点带面”,突出办学特色。

所谓“点”,即为法学硕士点申报。2004年法律系领导班子的中心任务被定义在了经济法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工作上。但是“法律系要申报硕士点,光靠当时的既有条件难度不小。”对照申报条件,认真分析研判,结合研究方向,创新性地转变观念,汇集全校资源,积极从师资队伍构成、研究成果整理、经费投入等多方面找寻与授权所需条件的契合材料。

为此,他和法律系领导班子成员一道,组成论证工作小组,针对各项申报指标,分工负责一丝不苟地逐项准备,并集中商定具体材料。“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材料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有错误。”经过日夜奋战,精雕细琢,一篇浸满他们心血的法律系经济法硕士学位授权申报书终于出炉了。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法律系经济法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最终得到了相关专家的认可,以高分在众多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使河南师范大学成为了河南省最早一批拥有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之一。该硕士点的成功申报,为后来的专业发展搭建起了有效平台,师资引进、对外交流合作都更有底气,行内影响不断扩大,被河南省法学教育界誉为“跨跃式发展”的范例。

2012年前后,为积极落实“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规划”项目,韦留柱和法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决定,以此为契机,建设和完善“河南师范大学法学教学实验实训中心”。为了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他们一方面到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广泛开展调研,另一方面主动联系省、市法院、检察院等司法实务部门的相关技术人员开展交流和研讨,最终制定出了一个较为先进的、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

作为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韦留柱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不分节假日,全程进行跟踪监控,使得该中心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中心的建成,有力推进我校法科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韦留柱始终关注着法学院的发展,前行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认为,既然前期已经将法学院发展的基础打扎实了,就一定要继续前行,把它办得更好!数十年来,韦留柱兢兢业业,站在大浪潮头,见证了法学院发展的整个历史。如今纵使年近花甲,他仍有鸿鹄之志,坚守着学科建设的初心。


  


润物无声 丹心一片育新苗

19857月韦留柱本科毕业,9月份就按照组织的要求登上了三尺讲台,所授课程为公共政治理论课,带的第一届学生也就只小他两个年级,教学压力可想而知。教学的第一步是求学,韦留柱课堂之余便待在教研室内向老教师求教,查找各种教学资料,并实时记录手写教案,他说:“作为老师,最少应该把问题搞懂,自己深刻理解了,才能给学生讲出去。”参加工作以后,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学习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深受爱戴与好评。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韦留柱响应教育部号召,考取双学位,进入上海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专业(经济学方向)进一步学习。一边是工作,一边是学业,忙碌两年后,在面对同济大学抛出的橄榄枝时,他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母校。“本科四年,如今又两年,回家备课的底气总可以足一点了”,韦留柱说。

1993年,根据国家形势发展需要,我校以政治理论部为依托,增设法学专业。“申请不易,办了当然要办好,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青年教师就要承担起责任。”由于之前韦留柱参加过“河南省法治课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因此主动承担了法学专业主干课程《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任务,进入到了法学专业教师队伍。

2000年,河南师范大学政治理论部与法律系正式分家,韦留柱作为法律系副主任全力投入法学教育工作,压实自我法学基础,认真打磨教案,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做好学生沟通工作,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提升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了研究生教育以后,韦留柱的研究生教学以“严”著称,重科研、重基础,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撰写并发表高级别学术论文,培养的研究生有的已经学成归来成为专业骨干教师,有的业已进入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成为法治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韦留柱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收获大批学生喜爱,学生评教成绩稳定在90分以上,名列前茅,并先后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二等奖、一等奖各一次,获得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并被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和“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称号。

“老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就是教书育人,我非科班出身,但我一直告诫自己,一定要站稳三尺讲台。”从政治理论,到民事诉讼,韦留柱顶住压力,在自我学习的同时完成授课。所授科目跨度大是韦留柱教学生涯的一大特色,其优异的教学成绩也是法学院一道靓丽的风景。从青葱年少,到师生敬仰,韦留柱学习的脚步从未停止,他与师大法学院一起成长,将青春献于师大,也成为了自己口中常说的有用的师大人。

在法律系和法学院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眼里,韦留柱老师是一位责任心强、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一位好同志。他见证了法学院发展的整个历史,也倾心参与了从法律系到法学院、从初创到腾飞的方方面面。“牢记使命守初心、精心耕耘育良才”,38年里,韦留柱实现了自己的承诺,成为一名有用且出色的师大人。


  


人物简介:

韦留柱,19857月毕业于我校政教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3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2001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政教系、政治理论部、法律系、法学院,于2000年开始长期担任法律系副主任和法学院副院长,2021年后因年龄原因卸任行政职务,现任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法学院 赵东方 大学生记者 周 琳 符艺冉 董鑫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