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李洪河:孳孳不倦开新篇 力学笃行育英才

发布时间:2023-02-20浏览次数:77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行政,都必须要全身心地投入!”李洪河眼神坚定,话语铿锵,短短一行字体现出他毕生所爱,包含了数不尽的执着与坚韧。他舍半生年华投入中共党史研究,咬着牙走一条几乎无人走过的荆棘道路,并以不懈的努力使这条充满坎坷的道路开出了鲜花,奠定了后人的研究基础。

心怀感激 潜心求学

1968年,李洪河出生于河南省商丘市睢县的一个乡村,“贫困”是李洪河对于这个处于三县交界处村庄的最深刻的印象。在这样艰苦的经济条件下,李洪河从未放弃过求学的想法,“当时每周回家一次,去带上学需要的干粮和酱豆,每天三顿,喝碗咸汤,一块钱一周都花不完。”四年时间,每周往返18里地,李洪河每天过着简朴的生活,终于考到了河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当时历史系第一届本科生。

上了大学,家庭贫困的情况仍未改善,但回忆起那时的时光,李洪河忆苦思甜,“当时的辅导员老师来查寝,看到我的被褥很薄,就送我一条褥子,我一用就是好几年。”在老师的关爱和学校氛围的感染下,李洪河对学习的激情更上一层楼。“当时我们作为历史系的第一届学生,老师们都很包容开放,有些课程甚至会请文学系、政教系的一些老师来为我们上课。”李洪河将这段时光视为珍宝,这也很好地巩固了他的语言文字基础、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为往后的成绩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想要达成高质高效的学习,除了老师的引导,还需要自觉与自律。”2000年,李洪河步入博士阶段。虽然已经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但三年期间他仍一心扑在学问上,只在寒暑假回家,“无论做哪一方面,做哪一阶段的研究,不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踏踏实实,很难把自己的学术做好。”怀着“坚持坐冷板凳”的态度与决心,他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第一篇高质量论文。

“当时老师只招了我一个学生,我经常跟老师在一起,关系十分亲密,可以说是形同父子。”读博期间,李洪河师从郑德荣先生,除了学术上的指导,导师在生活与精神上都给他很大的影响,“我在读博期间,不幸遭遇母亲去世,郑老师是除了家人之外给予我帮助最大的人。”作为郑德荣先生的“永久”牌全日制在校弟子,李洪河也经常去老师家里,和老师一起研究问题,“我大概每周去老师家里两次,每次师母都会端来温热的豆奶。”这给李洪河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浓厚的师生情谊经过时间的洗礼,却让李洪河更加怀念,“每年老师的家庭聚会我从不缺席”。

经历了从小学到博士的学习阶段,李洪河用“让开大道,占领两厢”比喻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是引用了党史的经典案例,主要是教我们做学问时,要像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在东北的战略一样,首先让开主要交通线及大中城市等所谓‘大道’,致力于次要交通线及中小城市等‘两厢’的经营,做好两厢,也完全可以达到最后的目的。”“大道”人群密集,但鲜有人注意的“两厢”也十分重要,条条大路通罗马,在“两厢”做学问就是李洪河的学习秘籍。

李洪河在学术的道路上走了几十年,始终心怀感激、潜心钻研,追随着导师们的步伐,走过的地方永远有他踏实的脚印,有他不懈的坚持。


  


荆棘载途 开辟新路

“中国共产党已有百年历史,学习党史、研究党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不仅要从中学习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获取学术和人生的启发。”在谈及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意义时,李洪河神情庄重地说道。于他而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征程不仅仅是记录在历史文献上的文字,也是他在学术领域中相识相伴的“盟友”,更是他“理想目标明确”“作风正派”等思想内涵的导航塔。正是凭借这一份对学术科研的热爱,李洪河在中共党史和社会史相结合进行研究方面下了狠功夫,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其中特色之一便是注重原创性研究,跳出此前单纯的中共党史学分析框架,尝试以社会史为研究视角,着力阐释国家与社会、中央与地方、精英与民众等在现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努力与作用,深入发掘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与社会演进等所呈现出的社会文化意蕴。“其实在我研究方向的探索中发生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我博士毕业前后,国家经受着非典型肺炎(SARS)的冲击,期间我经历了两次的隔离。”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并没有打倒李洪河,反而让他将研究的目光投在了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史上,并一直持续至今。于无声中突破,在黑暗中破晓,李洪河将自身经历和科学研究相结合,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回忆起第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时,李洪河面露感慨,“主要的课题是建立在医疗卫生史基础之上的,其实这个课题不仅在当时,便是到目前为止身边也很少有人去关注和研究,因为在人们的一般印象当中,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大多是研究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文化史等,所以医疗卫生在当时属于学术的偏门、另类。”面对周围人的冷眼,李洪河仍坚持初衷,走上了这条“人迹罕至”的学术道路,并用努力和勤奋当做敲门砖,敲开了这扇学术研究的“偏门”,后来这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获评优秀结项成果,真真切切地见证了李洪河的辛勤付出,但很少有人知晓他成功的背后的努力。“我之前从来没有涉足过医疗社会史、医疗卫生史,加上几乎很少有人去研究相关课题,所以单就资料的查找方面就有很大的困难。”面对研究课题上的“拦路虎”,李洪河并没有放弃,从辽宁省档案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李洪河披星戴月,未曾停下前行的脚步。“我还记得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后时,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从北师大到国家图书馆查找、复制资料。”李洪河笑呵呵地说道,他感谢这份机遇与挑战,始终将这段难忘的经历视为珍宝。

李洪河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在行政工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学科建设方面,他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引领作用,在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中勇担重任。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引领下,我校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行政管理等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在省内都处于领先地位。“学科的建设和推动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非常幸运的是学院有一大批热心学术和学科建设的教师,年轻教师也在不断地崛起,正是在大家的共同引领和推动下,学院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谈到政管学院未来的发展问题时,李洪河进行了深入地思考。“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专业建设,其实都是为了培养人才,学院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本科生一入学就选配了最优质、水平最高的老师投入到教学当中。”

此外,学院着力打造牧野讲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及教师做讲座,每年高达60余场。学院还会定期举办本硕博牧野论坛、牧野英才夏令营、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作坊、学术年会等等,“我们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成长空间,以更加宽容的态度给年轻人创造机会。如今,学院正在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着力提升本科生跨学科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多方面努力推动学科建设。”在李洪河的带领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持续不断的创新和创造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岁月绵长,不觉数年已度,伴随着学院一同成长的,还有他的皱纹和白发,但李洪河从不埋怨叫苦,仍将科研视作志业,对待自己的志业永远有“蜡炬成灰”的精神。


  


以身作则 严师慈心

1995年,李洪河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步入硕士阶段。自入学起,“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简单质朴的八字校训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后来,李洪河又去东北师范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我在东北师范大学读书时,我的老师郑德荣先生既是‘四有’好老师,也是优秀的共产党员。我受到老师及学校师风师德的熏陶,从那时便坚定了从教的决心和信心。”

20069月,李洪河博士后出站,抱着报效母校的想法,回到河南师范大学教书。自此,李洪河在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17年,他也遇到了许多“诱惑”,不少知名大学邀请李洪河前往执教,李洪河的内心动摇过,但思考再三,仍毅然决定留下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

李洪河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课上课下,他始终是个“严师”,“对待学生,我的要求是很高的,经常批评他们。”他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严谨求实的态度,“能够将科研与生活上的创新严谨态度贯通起来,就能达到优秀。”严师出高徒,在李洪河的引领下,这两年相继有学生录取为南开大学的博士生。“他们一开始都不是中共党史学专业的学生,是从其他专业转到中共党史的研究方向,这其中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踏实努力就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作为教师,学生们的诚实求知最能打动李洪河,也是拓宽前途道路的密匙。

虽是严厉,李洪河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非常关心,“不仅要在学业上教授学生,也要做学生生活中的导师。平常的聚餐,送一些水果、防疫物资等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日常的关心与学业的指导双管齐下,不仅树立起了李洪河作为引路人的形象,也建立起了师生之间不可磨灭的情谊。“我非常期望我的学生能够成为更好的我,能够在学术上超越我,我心安矣!”

对待学生的严格,是源于李洪河的严于律己,“教师要把思想引领、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他以身作则,数年如一日践行着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每个硕士生的毕业论文,我都会逐字逐句地批改,”不论是在出差的路上还是在安静的办公室里,被批改过的论文都有李洪河密密麻麻的字迹,字里行间凸显出李洪河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负责。“我希望自己的人格和学术魅力能够熏陶到学生,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教育是我们身边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国家的教育也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期待今后我们能够培育出大批既有政治领悟力,又有调查研究力,同时还能又理论联系实际、联系未来的学生,把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化作自己的切实担当。”李洪河心怀国家,肩负时代大任,将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理念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

朝乾夕惕领学院建设,慈心严爱育代代芳华。自从来到河南师范大学任职,李洪河付诸毕生心血和满腔热爱在教学、科研与行政工作事业上,所向披靡的背后是他的坚持与热爱。对待科研,他矢志不渝,创造出累累学科成就;对待行政,他一往无前,为学院发展规划出美丽蓝图;对待教学,他坚贞不移,用毕生心血浇灌满园桃李……一步一印,李洪河脚步坚定,行稳致远。


  


人物简介:

李洪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暨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政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法学与政治学类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近年来主要从事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与社会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其他省厅级课题多项,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党史资料》《党史研究与教学》等发表论文多篇,著有《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1949-1959)》《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疾疫防控、环境和卫生——一项社会史的探索》《往者可鉴:中国共产党领导卫生防疫事业的历史经验研究》等学术专著。

(石晓倩 大学生记者 白润林 覃皓越 王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