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樊静:三尺讲台存日月 但行耕耘谱春秋

发布时间:2022-11-01浏览次数:78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不仅是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更是樊静漫漫教学、科研、育人之路上的真实写照。教学上,她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科研上,她钻坚研微、深稽博考。从教四十三载,她满怀热忱,览过沿途秀丽的风景,一步一步登临山顶,绘出了人生美好的画卷。


笃行不怠终始成

我从小就有一个大学梦,只要能让我学习知识,什么苦都不怕。”20世纪70年代中期,樊静作为下乡知青,因表现优异被推荐至新乡师范学院(原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几年里,她争分夺秒,广阅书籍,认真温课,与日月相伴、星辰为友,打下了较扎实的化学基础。

1979年,樊静大学毕业,她感到仅凭大学的知识不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于是,她争取机会,先后前往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英国surrey大学进修或做访问学者。在即将不惑之年,她又师从我国著名地球化学家彭平安院士,在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环境科学博士学位。她珍惜着每一次学习机会,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里,像久旱逢甘的禾苗一样,拼命吸吮着知识的营养,不断充实自己。学习归来,她将国内外本专业最新的科研进展带到课堂,带到实验室,实现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梦想。

求学路上,樊静认真且坚毅。四十多年来,她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面对任何事情她从来不犹豫,只要有可能就抓住机会,并努力奋斗。从助教到学科带头人和河南省优秀专家,从教授到国家教学名师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一步步将梦想变为现实。她的求学历程中充满着无谓与执着,这股正能量传递到了她的学生、她的科研路,与她有关的一切都变得青春且美好。



潜心科研攀高峰

上世纪九十年代,樊静曾致力于电化学传感技术应用等研究。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望着逐渐被工业废水污染得浑浊不堪的卫河水,樊静陷入了沉思。随后,她便毅然把研究方向转到环境分析化学领域,并为之奋斗一生。

当时科研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好,樊静就在繁忙的教学之余,带领研究生自己组装科研仪器,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实验材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此,她牺牲了大量的节假日和休息时间,但她乐在其中、毫无怨言。

历经数十年的系统研究,樊静课题组建立了100多种测定农药、重金属、环境激素等60余种有机污染物和20余种重金属及无机污染物的绿色分离富集和高灵敏快速分析新方法和新技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她将重点转移到高效分离材料和绿色样品前处理方法的研究上。之后又陆续开展了纳米铁环境化学和纳米光催化材料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截至目前,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河南省重大社会公益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等省部级研究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60余篇,发表的论文被SCI引用4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环境分析面对的研究体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环境是开放的体系,一抔土中可能会有几十种物质共存,环境分析最大的困难在于分析仪器常常无法排除复杂基质的干扰,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面对这一难题,樊静毅然将研究方向定位至样品前处理技术,把握住了准确测定环境污染物的关键,为环境保护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样品前处理研究不像生物分析、临床分析等研究那么高大上,但它是最接地气的,即使最先进的分析方法和仪器,对于复杂基质的检测对象,也离不开可靠的样品前处理技术。樊静说。她热爱她的事业,并为此奋斗四十余载。四十余载栉风沐雨,四十余载春华秋实,如今她虽已年逾花甲,但仍旧意气风发,在科研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无问西东谋发展

2000年前后,由于全国人才开放政策的实行,我校环境专业一些优秀人才外流,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学科,环境学科的发展面临重重挑战。在此关头,樊静迎难而上,被选任为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教研室主任。

既然大家选择我,那我就尽我所能,带领大家把学科发展好。形势的紧迫不容她有所缓冲,面对仅十余人的教研室,樊静纵观全局,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环境学科在环境化学研究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将该优势与化学学科的优势交叉,寻求新的突破。为此,她带领大家建设团队,凝练方向,扩大影响,争取支持,成功获批了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

接着,她抓住学校争创博士授权单位的契机,邀请环境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指导工作,并利用学院的学科优势,整合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的研究方向,组织成员认真准备申报材料,使环境学科作为唯一的工科被学校列入申报博士单位的行列。那段时间樊静压力很大,因为与同时申报博士点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科相比,环境学科是那么稚嫩。哪怕仅有1%的希望,我们也要尽100%的努力,决不能拉学校申报博士单位的后腿。在各级领导的协调和支持下,樊静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精心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终于在2006年同时获得了环境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借此东风,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樊静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杰教授为重点实验室主任,批准立项建设了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并于2010年通过教育部验收开放运行。在博士授权点的基础上,2009年又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樊静任职的短短几年里,她带领学科抓住机遇,奋力拼搏,一步一个台阶,先后得到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领域的省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省级重点学科等5个高层次的科研平台,为之后的环境学院独立成院以及环境学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往昔,樊静动情地说:我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学科建设的每一步,都凝聚着许多人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的负重前行,就不会有今天学科的蓬勃发展。




丹心热血沃新花

教学是我的本职工作,身为一名教师,不管科研做得如何出彩,教好书才是一名好教师。走进樊静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粘贴的课程表。泛爱众,而亲仁,樊老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坚守早已在一堂堂课程中得以展现。

任教以来,樊静始终坚守她的信条:尽职尽责地讲好每一节课,上对得起国家的培养,下无愧于自己的学生。多年的教学实践使她深深体会到,要真正把一门枯燥无味的课讲好,首先要备好课。为此她每讲一门课就要参考七八本名校精品教材,博采众家之长。备课是个无底洞,要把生课备熟、熟课备活。这个在讲台上站了40多年的老教师,如今无论再熟的课,都坚持课前认真备课,及时把国内外本专业的前沿研究和发展动向介绍给学生,不断更新、丰富教学内容,受到师生的高度评价。

四十多年来,樊静先后主讲了《分析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10余门本科生的理论课、选修课、实验课以及3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课程,指导了160多名本科生毕业论文,培养了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她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承担了4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教改项目,先后获得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她负责的环境科学专业于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所承担的分析化学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课程,该课程的改革成果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学业上,樊静以出名。不管是学生的实验记录,还是实验器皿的洗涤,她都有严格的要求。在指导实验时,她要求自己做到勤提问,勤观察,勤走动,勤纠正,勤记录。2021级硕士生段利冲说:樊老师经常叮嘱我们,做实验时每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一定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要立即处理和补充数据,确保测定数据的可靠性。

樊静是课堂上的严师,更是生活中的慈母。学生们远离家乡来上学,作为老师,我们一定得善待他们,樊老师对学生的爱真挚热烈,又一以贯之。她为了学生的课程拖着病体不请假休息;她平时舍不得吃穿用度,却主动帮助家境困难学生;她主动找想退学、轻生的学生谈心,帮学生渡过难关……

我们都说樊老师虽是学业上的导师,却总是操着当妈的心!回忆起生活中的樊静,2008级博士研究生、现环境学院副院长朱桂芬分享道,一次临近大年三十的深夜,本该是阖家欢乐的团圆夜,我却因为实验迟迟做不出来而无法回家过年。当时冷清的化学楼内只有樊老师陪着我,帮助我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难题,直到实验顺利完成。说到这里,朱桂芬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

每次放长假,樊老师总会交代我们到家给她发消息报平安。”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晨回忆道。对零基础的跨专业小白,樊静也不吝啬于支持。当时我什么都不懂,樊老师就从零开始,一点点给我讲解相关实验原理。”2020级研究生刘冰的眼眶微红。毕业生们有时也会找我聊天,听到他们现在发展得都很好,我也挺替他们高兴的。回忆起自己的毕业生,樊静连语气都变得格外温柔。

作为一名老教师,樊静还承担着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任务。每位由樊老师负责帮带的青年教师在上课前,都会收到樊老师整理好的重点难点和知识范围。环境学院许多年轻教师的课樊静都听过,大到讲课艺术、授课内容,小到板书位置、课件布局,甚至着装等细节都给出具体建议。受到樊静指导的青年教师均已成为学院教学骨干。

樊静执着地热爱着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正像她在师德颂演讲中所说的那样:尽管教师的工作非常艰辛,但当辛勤的耕耘有了收获,当看到满园桃李争奇斗艳时,我就感到无比的满足、无尚的荣光。如果说让我重新选择一次职业的话,我将毫不犹豫再次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耕耘四十三载,桃李已然满城。樊静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修师德、精钻业务,真正做到了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她的为人准则、科研精神、教育理念早已与寸土融为一体,滋养着一代代师大学子蓬勃向上。

 


  

人物简介:

樊静,博士,河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河南省化学会常务理事、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南省环境监测技术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河南省重大社会公益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学团队、河南省教学改革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9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160余篇,论文被SCI引用4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并授予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河南省高等学校百名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环境学院 刘 敏 大学生记者 周 琳 符艺冉 董鑫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