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刘献国:强身修体魄 丹心育栋梁

发布时间:2022-12-22浏览次数:64

【编者按】2023年我们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百年师大铸辉煌,一代代师大人为学校励精图治、砥砺前行;百年师大正青春,一个个师大人为学校奋勇争先、出彩添彩。迎接百年校庆,奋力创建一流,学校的光荣与梦想,离不开每一位师大人的倾情奉献。为进一步选树先进榜样,鼓舞师生斗志,凝聚师大力量,校园网特推出“竞相出彩献百年”栏目,讲述师大人出彩故事,展现百年师大卓越风采。


  


作为学院管理者,他时刻牢记初心和使命,明目标、抓机遇、谋发展;作为一线教师,他严慈并济、传道授业,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作为科研工作者,他求索问道、钻研不懈,只为叩问体育教育的真谛。

无论是三尺讲台上教书育人,还是日常工作中引领担当,刘献国都始终捧着“初心、爱心、匠心”,秉持“石可破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不可夺其赤”的情怀,忠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

发奋图强 行稳致远

学体育并非刘献国的初心。“其实,最初父母是想把我培养成一名工程师的,但是我小时候体质较差,小学三年级时,父母便把我送到业余武术队学习武术。高中时,我受中国女排勇夺世界杯冠军的影响,又渐渐喜欢上了排球。”这样的机缘,让体育的“种子”在刘献国心中不断发芽成长。他坚持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不断提升,他对体育也更加热爱。高考志愿,刘献国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体育专业。

1983年,刘献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新乡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体育系。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学生,刘献国深切体会到了个人命运与祖国悲欢与共的道理。“有了党的正确决策,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考上大学实现梦想的机会,才有了我们这一代人为中国发展尽一己之力的机会。”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刘献国便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在党组织的精心培养下,他成为年级最早入党的学生之一。

刚进入大学,刘献国还成功竞选为班长。因个人能力突出,学院推荐他担任系学生会副主席,后来又成功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任校学生会主席期间,刘献国已经初步显示出其活跃的思维和领导能力。他带领校学生会干部根据社会热点组织了各种辩论赛、歌唱比赛、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在丰富同学业余生活的基础上,助力他们全面成长。

寒暑假,刘献国积极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带领同学们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同学们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他敏锐地抓住市场经济的潮流,和校学生会干部合办了暑期中学补习班,不仅帮助了别人,也和同学们自力更生,收获了宝贵的学生活动经费。刘献国说:“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职务是我人生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是提升个人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重要机会。”

1986年,刘献国作为大学生代表参加了由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他带着专心学习的态度,认真和朝鲜优秀青年代表交流。时至今日,那次出访还让他记忆犹新:“这次出访让我了解到许多自己从未涉及的领域,增长了见闻,开阔了眼界。”在那个相对闭塞的年代,这次访问让年轻的刘献国有了更多对未来的向往。

本科毕业后,刘献国面临着从政还是从教的选择,他毫不犹豫选择了从教。并非“初心”的体育教育,此时已经成为他的“痴心”。

刘献国说:“我对体育是发自内心的热爱,特别想用所学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体育人才,让体育成为伴随学生终身的健康工具。”最终他如愿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体育教师。从教30余年来始终坚守一线教师岗位,为国家、为学校培养了大批体育人才。

1993年,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育学院决定在一线教师中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从事兼职辅导员工作,刘献国被选拔出来担任了1993级学生的辅导员。“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一定要找对方法,我会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他们进行一个定位和判断,从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帮助他们成长进步。”

2016年,刘献国担任体育学院院长并兼任体育学学科带头人,“我们把体育学院发展的目标定位为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两翼,建设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型学院。”在刘献国和全体体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体育学院的学科建设以及师资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学院得到了较大发展。

两年后,刘献国被遴选为河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现已有多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师从于他,并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一路走来,刘献国痴心不变、砥砺前行,从未停止进取的脚步。


  


行远自迩 笃行不怠

不论日升月落,还是寒来暑往,河南师范大学家属院总有一扇深夜还透着灯光的窗,那是刘献国伏案不辍的明证。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3部;获得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刘献国在紧张繁忙的行政工作中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其取得成绩的背后也有着自己执着的工作秉性和独到的学习方法。对于刘献国来说,读书便是他时刻保持思维敏捷的“利器”。大学时期,他便认识到体育学科理论与训练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刘献国说:“那时,我就喜欢看书,专业和非专业书籍都有涉猎,也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在此期间,他总结了一套高效率的读书方法,“我总是从提纲目录开始看,通过目录找到需要巩固的地方。有需要重点阅读的部分,就会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这样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更高效地记忆。”这股动脑“钻”书的劲儿,一直保持在后来的教学科研中。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积累科研经验,刘献国参加工作后,前往武汉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进行学习和国内高访。当时国内高校体育专业的藏书量很少有超过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的,北体大的藏书丰富全面、信息资源广泛让刘献国叹为观止。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刘献国常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压缩吃饭时间,只为多看一些资料;遇到疑难更是广阅文献,不放弃任何解惑的可能。他暗下决心:每天能多“啃”一本书就多“啃”一本。因为他深知,“无论做什么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成功没有捷径,只有日积月累,才能厚积薄发。”

2005年,刘献国经过考试获得日元贷款项目资助,到日本三重大学进行访问交流。“在日本三重大学的经历,使我对日本高校体育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他克服了异国饮食习惯、语言障碍等方面的困难,把精力都放在探寻“以重视教育著称的日本如何发展体育教育的”上面。他积极参与到三重大学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探索如何取其精华融合到我国体育教育之中。

以科研促教学已经成为刘献国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与学生或同事一起交谈,他们的论题也总离不开学习和科研近况。


  


爱深责切 潜心育人

虽然时隔已久,但刘献国的学生邵元辉对与老师相处时的点点滴滴仍记忆尤深。“在我的印象里,刘老师上课总是严肃的、有些不苟言笑。”出于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的负责,刘献国将“严格”二字融入了自己的课堂中,并深入贯彻在教学实践的每一道环节。

“爱之切,故言之苛也”。这句话既是刘献国的教育之道,也是蕴藏在他内心深处对学生们宽厚而无声的爱。“体育训练不只考验着学生在课上知识的积累,还包括着课下身体素质、体育品德的点点修为,一点点疏忽都有可能影响着他们未来能够达到的高度。我能够做的就是严抓学生的日常训练,保证他们在专业技术方面能够学有所得。”刘献国的“严”是对学科深度理解后的考量。

“严”的背后,是刘献国给予学生的关爱和温暖。他喜欢和学生在一块儿打球,和年轻人在球场上飞跃和奔跑的感觉总能让他感受到青春的活力。“刘老师和我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并不高高在上,更像是跟我们一起训练和生活的伙伴。”邵元辉对此感慨万分。

“当时师大的教学设施不算完备,只有简单的土操场,尽管如此,排球训练场上的摸爬滚打,他都会亲自示范。” 邵元辉说,“刘老师上课往往就是贯彻一个道理——身先士卒。他从来不喜欢单纯向我们灌输知识,而是始终陪伴着我们的日常教学,带我们体验每一个动作。”这样的训练后,学生和老师常常都滚得一身泥土,这些都让学生们感受到了来自于刘献国朴素的温暖和陪伴。

生活中,刘献国更像疼爱孩子的父亲般对待自己的学生。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艰苦,逢年过节无法回家团圆,刘献国和爱人便会贴心地准备好丰盛的饭菜,让他们一起到家里过年。

“刘老师给予我们的更多的是鼓舞和关爱,他真心的热爱学生,善待学生,这也激发我们积极向上,不断进步。”刘献国对学生的爱,得到了学生真诚的回馈。学生求学时会称呼刘献国“老师”,毕业后则会称呼他为“师傅”,称呼的变化,恰可窥见学生对刘献国的敬爱。

春风化雨,孕育桃李。在几十年亦师亦友的教学生涯中,他将教书育人的使命镌刻在生命里,将对学生的关爱融进工作中,将点点温暖,汇成璀璨的星辰,照亮学生的前路。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刘献国不无感慨地说:“我的武术教练经常教导我们:‘自强正义,尚武崇德;施恩不图报,受恩记心间’。这样的教诲让我修为自我,感恩他人。在我成长的背后凝结着无数领导、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和无私奉献。我也愿意像他们一样,成为人梯,培养未来栋梁。”


  



(体育学院 史晓惠 大学生记者 王心语 李昕颖 蒋玉炜)

人物简历:

刘献国,男,满族,黑龙江汤源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等职务。现兼任河南省政府督学、河南省高校体协常委、中国高等教育体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刘献国教授长期从事高校体育教育管理工作和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在日本山重大学做国外访问学者。主持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排球);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结项1项、在研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分别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学刊》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论著5部;研究成果获得省级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厅优秀成果一、二等奖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