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相出彩献百年】赵纪彬:卓越先驱兴教育 懿范千秋灿星辰

发布时间:2023-03-10浏览次数:163


赵纪彬(1905.7—1982.2),中国共产党员,著名哲学史、思想史专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哲学、中国哲学史、思想史、伦理学、逻辑学和逻辑史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复旦大学、东北大学、东吴大学、山东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文学院院长、平原省人民政府委员、平原省政协副主席、平原师范学院(今河南师范大学)院长、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院长兼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副院长、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到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任顾问、教授。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纲要》《中国知行学说简史》《哲学要论》《中国哲学思想》《古代儒家哲学批判》《论语新探》《中国思想通史》(与侯外庐等合著)等。


傲岸风姿铁骨铮

在战争年代,他是一名出生入死的革命战士;在和平时期,他是一名甘于奉献的教育学家。他怀揣着教育救国理念,以行动维护师生、以箴言勉励学子。赵纪彬的一生,就像一座丰碑,镌刻在河南师范大学的历史中;更像一束火把,点燃了中原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星星之火。

1905年,赵纪彬降生在安阳市内黄县千口村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中,父母为他取名为济焱,字象离。他的父亲赵钟庆是晚清秀才。自五岁起,父亲就教他背唐诗,兼及孔孟。九岁入私塾时,他已识字两千余,还能流畅地背诵《论语》《孟子》。

1922年,赵纪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大名直隶省立第十一中学。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冲击下,赵纪彬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然而他却因此被校方开除。无奈之下,他只身赴京,到北京大学哲学系旁听。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日益深入在他的灵魂、他的心田。

一年后,赵纪彬返回家乡,并报考了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学校。因成绩优异,文章出众,他受到校长谢台臣、教务主任晁哲甫的赞赏,被指名录取。进入七师后,他还参加了编辑校刊、社会调查、写作散文等活动。

1926年秋,赵纪彬正式加入共产党。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赵纪彬与众多共产党员在千口村共同建立了中共濮阳县委。他同众多共产党人利用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发动群众开展反土豪劣绅斗争。1928年底,他们联合清算了薛化民团总团长蔡鸿宾的贪污账,将其押送到濮阳县政府。1929年正月初六,他们在温邢固村召开庆祝斗争胜利大会,但因叛徒事前叛变、投敌泄密,此次大会遭到濮、内、清、浚四县反动武装的联合镇压,造成五人牺牲、多人受伤,赵纪彬等共产党人被捕。

1931年底,赵纪彬刑满出狱。因暴露身份,无法在本地工作,经组织安排,他先后辗转到陕西、北平、哈尔滨从事政治工作。回北平向省委汇报期间,他再次被叛徒出卖,被国民党宪兵三团逮捕,押往南京,以“宣传唯物主义罪”判刑两年半。

1934年夏,他经友人保释出狱,回北平后与中共组织失去联系,从此脱党。直到1937年,他才在冀南找到中共组织,并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但未恢复组织生活。赵纪彬积极参加革命斗争,自觉地在思想文化教育战线上为党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

1950年,他奉命筹建平原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前身),并担任常务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其间恢复党籍、重新入党。在担任教育工作之余,他付出大量心血,用唯物辩证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


矻矻求真为鼎新

在学术研究上,赵纪彬立论严谨、见解深刻。他是一位“老马克思主义者”,研究中他别开生面、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之言,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唯物主义哲学进行了具有独创意义的发掘与讨论。

1929年,赵纪彬入狱关押期间,他通读了日文版《资本论》和黑格尔的《逻辑学》。他把监狱当课堂,身陷囹圄、攻读不辍。赵纪彬和友人合写了六万字的波格丹诺夫(社会意识学大纲)批判一书,这是他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该学术论文印发给进步学生传阅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1938年,赵纪彬花费八个月时间,夜以继日地撰写了《中国哲学史纲要》。他重拾旧题,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哲学洞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刻剖析了中国哲学、儒学的特质,对先前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进行了全面而鲜明的批判。这是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著,极大地弘扬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敢于打破旧的权威,对旧权威质疑是他在学术上一以贯之的风格。斯大林曾说:“方法是辩证的,理论是唯物的”。赵纪彬却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怎么能这样分成两半呢?”对于斯大林这样一个权威性人物,他仍然坚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每一份学术材料,为学术研究领域与思路的拓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论语》的研究,赵纪彬有许多异于前人的新见解。1962年,他出版《论语新探》,该著作采摭博富、立意深远,是其生前最用力、最珍视的一部著作,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论语新探》曾受到毛泽东的强烈肯定:“此书有暇可以一阅,有些新见解。”

一丝不苟做学问不仅仅是赵纪彬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他对青年学者的期望。有“民国史第一权威”之称的孙思白就曾在一次大会上受到他的谆谆教诲。赵纪彬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要沉下心来做学问,更要根据具体的条件做长期规划,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悠悠求真路,拳拳赤子心。赵纪彬一生共出版包含《中国哲学史纲要》《中国知行学说简史》《中国哲学思想》《哲学要论》《哲学常读》《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困知录》《论语新探》等在内的学术专著及文章数十篇,并与侯外庐杜国座等合作撰写有多卷本《中国思想史》。

晚年病重期间,赵纪彬仍口述了《中国哲学史略》等著作。年纪、病情从来不是他求真路上的绊脚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对于学术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思路给予了学术界研究的新方法、新角度,在这一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芬芳满袖鬓霜留

民国时期河南有高教四杰”之说,指的是冯友兰、嵇文甫、赵纪彬和吴绍骏。说到河南的高等教育,赵纪彬是绕不过去的一位学者。

1947年秋,赵纪彬到山东大学任教。半年后,受当时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晁哲甫的邀请,赵纪彬来到家乡平原省发展高等教育。从只有一所九间房的平原大学(后改名为平原师范学院)筹备处开始,他不辞辛劳地踏勘选定校址,联系上海施工队修建学校,并投入大部分精力丰富师资。

1951年8月17日,一纸由周恩来总理签名戳记的任命通知书正式签发,时年46岁的赵纪彬被正式任命为的平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同年11月13日,平原省第一所高等学府——平原师范学院正式开学。从此,平原省教育发展也迎来了新篇章。

办学初期学校经费有限,为更好发展教育,赵纪彬以身作则缩减开支。身为院长,办公室却只设一位主任、一位秘书,教务处、总务处也只有三五人。他坚持自己所定的原则,对教职工生活待遇从优,对图书购买从优,对行政机构和经费从简。身处领导层,赵纪彬对于全院教学工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学生食堂、师生宿舍到学院施工区,师生常常窥见夏天穿一身褪色灰布中山装、冬天披一件蓝布面大衣的学者,如亲切长者一般,和蔼可亲、无微不至。

受时代条件影响,学院教授和讲师经历复杂、思想问题较多。对此,赵纪彬便把家搬到办公室,时刻准备着学院教师交流谈话,为团结、教育、改造旧知识分子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大量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进行了长期的说服教育。他严于律己,诚恳待人,熟悉专业的特质也鞭策着全校教师努力前进,整个学院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教学上,赵纪彬有丰富的经验,渊博的学识,逻辑的语言,幽默的口才,他的讲课和报告,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说服力。1954年,他在当时的大礼堂给市直机关干部讲哲学课,不管风雨天黑,人人踊跃参加。他把深奥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运用各种形象动人的例子加以阐述,使听课生在很好的享受中学到了知识。当时赵纪彬还经常给全院师生员工大报告,有形势方面的、有工作方面的。报告之前,会场也曾嗡嗡作声,但他一站到麦克风前,立刻全场肃静,静静聆听他的发言。

赵纪彬说:“一种人是以备课为中心,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结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本人也成为专家、学者。一种是应付局面,只教课,不搞科研,教的课本老不变。不换课本还可以,一换课本就教不好,结果成为教书匠。”他强调教师要通过科研工作,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要注重在学术讨论中贯彻党的百家争鸣方针。他的这些思想对当时高校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目前我校师资力量建设也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赵纪彬竭尽全力。他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校的革命史讨论会,并亲自给青年教师讲授“辩证唯物主义”。每一位新老师,赵纪彬至少去听两次课,直接了解教学的第一手资料,并同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从1951年开始,赵纪彬接连不断地送青年教师到全国各大学进修,他当年着力培养的青年教师都曾是平原师范学院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课程设置到师资配备,赵纪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堪当大任的优秀人才。作为一名优秀的革命家和学者,赵纪彬两栖于现实政治斗争和理论研究的广阔舞台,也在中原吹起高等教育建设的狂风,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豪杰。


(整理人:刘吉磊 周琳 符艺冉 董鑫兰 资料来源:《河南师大报》《河南大学百年人物志》《经典河南名人》等)